16, Jalan Rosmerah 2/11, Taman Johor Jaya, 811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Fax: +607-351-2468 Tel: +607-358-2468 E-mail: peoplebookhouse@gmail.com, vwx9898@126.com
共执行 81 个查询,用时 0.090263 秒,在线 127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1.832 MB
Powered by ECShop v2.7.3
* 凡订此书者,请成交订购单,本店将查询是否有存货,后以电话或电邮的方式联络您,确认后在付款。
作者简介:
麦葛福(Alister McGrath)
聪明又调皮的天才型学者,自求学时期即展现优秀的实力。虽然成长於基督教家庭,早期却自认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为心中充满许多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後来在大学时期确定要跟随上帝,也立志成为有思想的基督徒。他除了在学术殿堂进行科学研究,後来也迈入神学研究的领域,在两者之间建立学术专业和信仰智慧并行的对话,向众人介绍他所认识的伟大上帝。
曾经接受按立牧职,後来回到大学讲堂教导、牧养莘莘学子的他,也致力於演讲及写作,委身於全面装备门徒。麦葛福已出版中文著作包含《全民神学家巴刻──从认识神到事奉神》、《认识叁一神论》、《基督教神学手册》、《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再思因信称义》(校园)、《为何祢让我这样痛苦地活下去?》(天道)、《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基道)等。
内容简介:
认识神的人,使人认识神。
现代福音派的思想巨人,超过六十年的服事历程,
全民神学家巴刻,将激励每一位跟随基督的事奉者,
以更扎实稳妥的勇气和信心,为这个世代坚定站立!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过去这一百年,福音派所面对的挑战,是何等巨大。二次大战的侵袭、交通运输的发展、人文思维的革新、科学世代的兴起……不仅挑战每个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更撼动著他们对於信仰的认识与实践。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这个充斥众多複杂问题的时刻,有几个人肩负了伟大的使命,奠定了福音派如今在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基础。本书所介绍的神学家巴刻,就在其中担纲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作为现代福音派的领航员,巴刻以严谨的神学思考与批判能力,为迷航的信仰群体提出符合真理的回应;作为忠於圣经的智者,他在充斥多元思维的风潮中,勇於认定圣经的权威;作为胸怀宽宏的领袖,他在各宗派彼此划分排斥的情境下,跨越宗派寻求和睦;作为鉴察人心的属灵作家,他总是创作出掷地有声的经典作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来,巴刻都是现代福音派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直到如今,这位见解可靠的牧者学人,仍然引领福音派进入更宽宏、整全的境界,并以从容温和、不失风骨的气度向我们展现:在充满张力与疑惑的时代,如何以融贯信仰传统和永恒格局的智慧,成为委身上帝、建立教会、关怀世界的事奉者。
本书是巴刻首本中文版传记,由同为神学家的麦葛福执笔,探勘巴刻高潮迭起的生命轨迹,献给每位委身於神学教育、教会牧养、关怀世界的福音战士,展开一场自我探索、获得启发的旅程。
目录:
推荐序 温和大器的牧者学人 011
序言 015
引言 017
第一章 学生时代,1926-1944 023
第二章 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1944-1948 039
第三章 伦敦:橡树坡学院,1948-1949 059
第四章 牛津: 威克里夫学院:1949-1952 073
第五章 伯明罕:哈波恩圣约翰教会,1952-1954 097
第六章 布里斯托:丁道尔学院,1955-1961 111
第七章 牛津:雷蒂姆中心,1961-1970 145
第八章 布里斯托:丁道尔学院,1970-1972 193
第九章 布里斯托:叁一学院,1972-1979 239
第十章 卑诗省温哥华:维真学院,1979-1996 293
第十一章 对於巴刻的评价 357
附录一:恩师的教诲371
附录二:巴刻的讲课纪录386
附录三:巴刻的著作书目选集388
推荐序:
温和大器的牧者学人
巴刻是加尔文神学的现代典範人物,麦葛福称他为「最後一位清教徒」。巴刻认为叁种人能从清教徒的智慧获益:浮躁的经验论者;墨守成规的知识份子;忿忿不平的偏差者。清教徒则可提供对应的药方: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强调知识也注重情感的信仰;以及基督徒生命深刻而实际的异象。
《全民神学家巴刻》不但是巴刻的传记,更是呈现英国圣公会现代历史及二战後福音派的发展史。两件敏感且饶有趣味的事件:打击凯锡克大会(Keswick Convention)、与锺马田(Martyn Lloyd-Jones)决裂,勾勒出本书具票房的回忆录亮点,也映照出巴刻个人特质与思想路线。
凯锡克运动是十九世纪卫斯理成圣观的修正版,批判凯锡克大会突显巴刻争辩真理的勇气。此番论證对华人教会意义深远。上一代长辈深受敬虔主义的生命派影响,与英国教会生态类似,都曾是福音派教会的普遍观点,认为信徒操练圣洁生活可渐进成圣,达到完全。由传统所强调客观的「地位成圣」,进入敬虔派主观的「经历成圣」,若极端化可能变质为律法主义。巴刻论成圣的佳作《活在圣灵中》(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指出:「圣洁的经验是矛盾的」,成圣是一生无止境的过程,需靠圣灵渐渐治死身体的恶行(罗八 13),直到死时才臻至完全。
与锺马田决裂更是巴刻辛酸难言的人生体验。原是尊崇敬佩的老师、同宗派的长辈,甚至是事工的夥伴,但是後来意见分歧,历史中此类亲密同工乃至日後分道扬镳之例,屡见不鲜。这次事件宣示巴刻事奉的双向路线与宽广胸襟:既是跨宗派的福音派工作,又仍委身於自己的宗派。福音派其实是非常庞大的家庭,可以算是一个宗派,但更是跨宗派的团体。英国近代史家大卫.贝宾顿(David Bebbington)为福音派淬鍊出四个精简的重点(被称为「贝宾顿四角形」):忠於圣经(Biblicism);基督钉十字架(Crucicentrism);重生经历(Conversionism)及积极传福音(Activism)。这些特质在灵恩派与天主教阵营都有成员,福音派不应画地自限。
巴刻後期最具争议性的事件是与天主教对话,遭到许多福音派人士的犀利批判。他坚持在基要教义上不妥协,并且强调无论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或东正教徒均应以恩慈相待,在基督里真正的信徒所倚靠的不是信条内容,而是在生活中有重生的记号。巴刻总在关键时刻适时地高举「基督论」的核心信仰,坚信这是圣经的中枢与基督徒信仰的根基,诚如马丁路德所标榜的神学理念:「如果我们认识基督是神的儿子,又是童女的儿子:一个位格、两个本性,从神来的神性与从马利亚来的人性,那麽我就拥有一切信仰的知识与宝藏。」
大师人生最後阶段,致力於整合神学教育与灵修神学,或说是他终身所投入的职事。巴刻认为「神学即灵命;基督徒的生命即天堂的预演」。读了神学不应心高气傲、灵性退步,而是更认识神、亲近神,并带来敬拜与生命更新,被神改变。神学是动态的theologizing,能形塑生命,为事工指引方向。对同样从事神学教育的笔者真是鼓励与提醒。
蔡丽贞/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
商品属性 [作者] 巴刻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香港) [图书书号/ISBN] 9789861985275 [图书页数] 448 [图书装订] 平装 [图书规格] 宽 14cm X 高 20.8cm [所属分类] 灵命成长 神学教义 圣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