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Jalan Rosmerah 2/11, Taman Johor Jaya, 811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Fax: +607-351-2468 Tel: +607-358-2468 E-mail: peoplebookhouse@gmail.com, vwx9898@126.com
共执行 81 个查询,用时 0.115073 秒,在线 16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1.821 MB
Powered by ECShop v2.7.3
* 凡订此书者,请成交订购单,本店将查询是否有存货,后以电话或电邮的方式联络您,确认后在付款。
作者简介:
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聆听布鲁格曼的讲道,会让人以为他是个老菸枪,用受损的肺部竭力吐出一字一句,让人担忧他是否能够讲完全场。且由於他的信息是抵抗主流的声音,要求人们面对信仰与生存的破败境况,使他听起来就像是在充满碎石的砾漠中,呼啸的风声。然而,他的用词是如此高雅,引据如此丰富,鲜活的解析源源不绝,在指出圣经当中的奇异世界时,他的言语又像是百物丰饶的伊甸园,散发出各种想像中才有的光辉。
他隶属於先知与诗人的传统,圣经的段落在他口中成了灵动、满带能力的歌谣,或是叹息,或是颂扬,用他嘶哑的嗓音唱出。不过,当他以笑话开场、带进问答时,他又像是个淘气的美国糟老头。扎实的信仰与圣经知识源自於德裔美籍的原生家庭,父亲是个改革宗的牧师,深受历史批判学派影响,却又带领儿子坚定於信仰。他成了耶稣的忠实信徒,但又深信旧约对基督徒与世人的意义,不在新约之下,并且与日俱增。
所有的种种矛盾令他的论述充满辩證的风格,连他的主要著作《旧约神学》,都以此作为架构而展开。在学院与平信徒之间,他总是能够把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旧约变得平易近人,贴近社会的现实,在他的带领下,阅读旧约是一种享受,甚至是一种乐趣。
你是否厌倦了与生活脱节的信仰?
你需要来一点冒险精神!
为了结合我们的处境与信仰,旧约学者布鲁格曼在本书中提出一种实用的读经法,这需要我们:
* 暂时放下以往熟悉的神学剧本。当人的罪、教会的荣耀已解释不了令人心碎的伤痛,需要学习用不同的角度观看,切割自己与有毒信仰体系的联结,只将盼望寄託在自行其是的神。
* 学当莎士比亚剧中的丑角,在众人的嘲笑中,道出真相。在科技、权贵、拒绝聆听之文化的夹杀下,犹仍坚信眼前的欺压终将成空,我们不需全盘投入去人性化的生存遊戏中。
* 戴上信仰所赋予的面具,可能是遮掩,也可能是勇於揭露抵抗的本色,最後与角色融合为一。让隐藏的结局成为不死的传说,等待信仰的行动力完全解放的那一天。
这一切如何可能?且看布鲁格曼如何解析约柜流浪的叁个阶段:被掳、突破囚牢、归家,分别映照教会文化里瀰漫的逃避、失败主义、虚荣心态,便会明白问题不在於是否正统,而是为何还不采取行动。
藉由将约柜流浪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描绘出来,布鲁格曼指出了我们读经的路线,原是跟我们生命的走向息息相关。正常的生命必找到自己的出路,正常的读经也当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当神学阅读不再重複无用的方程式後,信仰便在实践中获得实现。
名人推荐
余达心(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科教授)、胡维华(中华福音神学院旧约副教授)、谢乐知(圣光神学院新约助理教授)真心推荐
在今日旧约研究的领域裏,有一位学者,你可以喜欢他,也可以讨厌他,但不可以忽视他,因为他太重要,这位人物就是布鲁格曼。
布鲁格曼之所以举足轻重,因为他的作品,不单刺激我们对经文反覆思考,还要求我们检验诠释的框架,以及解经之後所建构的神学。
与布鲁格曼对话,永远是充满新奇的挑战!--中华福音神学院旧约副教授 胡维华
目录:
ix 推荐序一 让信仰回归实际面/余达心
xii 推荐序二 面对困境,抱持盼望,不断革新/谢乐知
xvii 序
1 第一章 (以)迦博离开:全盘接受落败
33 第二章 喜乐於晨间来临:离开绝望黑夜
75 第三章 (以)迦博归家路:在确据与失落之间
121 第四章 圣经奇异新世界:游击队剧场
165 第五章 「週末愉快」:卡在週六的人们
204 附註
215 经文索引
序
让信仰回归实际面
布鲁格曼是一位独特非常而又极具影响力的旧约圣经学者。放下了追求纯学术成就的包袱,不受精微历史批判学的羁绊,他可以轻松地专注於将圣经活现在当代的处境中。他彷彿继承了旧约先知的召命,被神的话语催迫,以神的话语向时代发声。他是我极其佩服的一位旧约神学家。
上世纪八零年初读他的《土地》(The Land),震撼不已。正当中东局势紧张非常,以巴剑拔弩张的时候,他以「土地」作为一重要的圣经主题,说出土地对以色列的重要,但同时警告以色列,忘记神与她所立的约,以强暴霸占土地,将别人从土地上连根拔起(uprooted),神可以将她从应许之地吐出去。关键在於,神要求祂的百姓行公义好怜悯。布鲁格曼没有停在这里。话锋一转,他批评美国的大财团、大地主,批评他们运用财力及政治势力,无道地屯圏土地,不惜把原本立命安身於土地上的人连根拔起。容让这样的事出现的社会,神会施行审判。
布鲁特曼虽是一个极具份量的学者,但他绝不学究,绝不以艰涩的词彙或概念令读者生畏。反过来,他会以浅易近人的笔触,彷如讲道一般,并充满激情地,将一段又一段难解或使人困惑的经文,剖示出来。但他不会停在这里。他会迫使读者深思,让经文敲动他的心,叫他深切反省自己的生命实况或所处的社会处境。读他的书一方面轻松,但却可以极其沉重,感到备受挑战,不能安稳於整齐、圆满、安全的信仰框框。
《约柜流浪记》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劈头说道:「站在一段经文的面前,教会有时不得不问:她在作什麽?她应该作什麽?这问题显然是一个複杂而富争议却又恒久重要的问题,不断重现,历久常新,而答案却有固定的脉络。」在这本书里面,布鲁格曼让教会面对的经文是撒母耳记上四至六章有关以色列人惨败在非利士人手上,约柜遭他们掳去的故事。这故事看似平常,但经布鲁格曼重述,它忽然变得动魄惊心。动魄惊心不在於以色列人败得惨烈,也不在於以利家受灭门之祸,而在於神竟然为了这不肖的百姓而甘愿受辱。「神的荣耀在哪?」(Ichabod)这问题是整段经文核心的所在。败坏的以利家全家羞辱而死,只遗下刚生下的男孩,他的母亲用最後的一口气为他命名,就是「神的荣耀在哪?」(Ichabod)。这孩子的名字成了圣经中一种「反见證」,提醒我们并所有神学家,神绝不容让人将祂拘禁在既定的解释系统内,一种只容得下得胜、荣耀、光明、快乐、美善与和谐的信仰框架。不,神甘受屈辱,就是连打败非利士人所信奉的大衮(Dagon)神,也选择在夜间行事,彷彿要收歛自己的大能与荣耀,不为人所看见。
圣经一般将「Ichabod」这名字翻成「神的荣耀离开以色列」(The glory has departed from Israel),意指神的荣耀本身没有受到亏损,只是离开以色列而已。然而「Ichabod」的意思抗拒这种译法,它清楚简洁的意思是「没有荣耀」(no glory),彷彿直指神被击败,失却祂的荣耀。这样的神学简直是不可思议,但神却要我们面对这事实,一如我们要面对十字架一样。这迫使那惯於富足,惯於得胜,惯於只容喜乐、没有忧愁,惯於鸿图大展的教会反省,基督的十字架在那里﹖
这本书对教会可说是适时的提醒,挑战我们更深地认识神,更忠实地聆听祂的话语,抗拒肤浅的信仰解说。读这本书,你可能会感到不安,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假若你愿以开放的胸怀,细心聆听,它会令你信得更真实,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
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科教授 余达心
内文:
第一章
当教会面对一段经文,现在要做什麽,準备要做什麽的问题,是个複杂、引人争论、重要性不止息的问题。这是个经年出现的问题,答案也出现一些常见的轮廓,但同时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会激发,也需要不同讲究的回应。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在西方背景的教会尤其刻不容缓,因为西方社会经历震盪的转换、社经背景也因应新科技,新全球化的威胁、时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多元文化,重新築构。
我在这一系列演讲试著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可以提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是认为有这麽一群人同聚,最重要的工作莫过於一起努力探讨这个争论不休的议题。我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不是在这种反思的场合中寻见,而是在教会实际演练宣道的顺服中寻见。不过,眼前这群人多少也可说是一个教会,发出宣道顺服的问题。所以,这个议题在当下这个管道也是个贴切的议题。
在前叁讲,我要花很多篇幅思索撒母耳记上四到六章,一般被称为「约柜叙事」的经文。 这不是随兴挑选的经文,我深信著眼於这段文本的理由,在讲座结束时,诸位会很清楚。最後两讲我要批判性地思索自己对於「约柜叙事」的解析,并著墨於教会面对圣经文本,当下以及将来要有何行动的议题。
撒母耳记上第四章的叙事,第一个横扫千钧的进展是以色列的节节落败。这个有可能是现场报导的记载,呼唤聚集於文本旁之聆听的群体,一同坠入深深的落败。叙事者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以尽他想像之能事所能描绘的落败,坠入深深的落败,清楚见底的落败。每次聆听会众重新听到亲身经历的落败,这则叙事勾画记忆的落败,并且替落败命名、赋予形状,让听者有深刻的感受,然而这只是开头而已。除此之外,这则叙事也召唤领受经文的群体超越自身的落败,进入一种更原初的落败,是种只能藉著叙事本身所呈现的大胆、琢磨过的想像世界才能体会得到的落败。因此我讨论所谓的「约柜叙事」的开头,思考这段经文,以及在教会重新讲述的时候,以什麽方式提供一种极致的表达,或称之为「极限表达」(limit expression),为的是在极限,超越批判分析与理性解释所能企及之处,找到困惑哀伤的途径。
商品属性 [作者] 布鲁格曼 (Walter Brueggemann)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台湾) [图书书号/ISBN] 9789861983899 [图书页数] 240 [图书装订] 平装 [图书规格] (宽 16.2cm X 高 23cm) [所属分类] 灵命成长,信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