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版书(马中港台美) > 生命造就 >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浏览历史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prev next

  • 商品货号:9789866259999
    商品库存: 缺货
  • 商品重量:550克
  • 上架时间:2016-03-17
    商品点击数:3979
  • 本店售价:RM44.00
    注册用户:RM44.0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 凡订此书者,请成交订购单,本店将查询是否有存货,后以电话或电邮的方式联络您,确认后在付款。


作者简介:大卫‧鲍森牧师 David Pawson 

委身於一个建造英国和其他国家教会领袖的巡迴事工,以渊博扎实的圣经知识和超卓的洞见,砥砺信徒回归圣经、实践真理,是驰名国际、备受推崇的圣经教师。他的著作等身,包括:《如何带领初信者:属灵接生学》、《当耶稣再来》、《通往地狱的不归路》、《神为何容许天灾发生?》、《约翰福音叁章16节是福音吗?》、《新约中的以色列》、《公义的神与公义的福音》(以上中文版皆由以琳书房出版)等书。另有广受好评的圣经教学DVD:「新约纵览」、「旧约纵览」(GOOD TV好消息卫星电视台出品)。





内容:


当代圣经权威教师大卫‧鲍森

 

要彻底挑战你对「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想法!

 


一般福音派的观点认为,一旦接受基督为救主,就保證会得救。然而一次得救是否真的保證我们永远得救,然後我们从此就高枕无忧了?


大卫.鲍森从圣经的證据,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卫斯理等历史人物的观点,以及福音派对於恩典、称义、神的至高权能与人的责任的假设,深入探讨这个议题。他问,除了重生之外,是否还得需要一些什麽,我们才能承受神的产业?本书帮助我们判断,究竟「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是真实的保證,抑或只是误导人的猜测。答案会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与对人的教导。

 

得救必须是凭信心,而且是持续不断的信心,


以及持续不断的出於信心的行为,


如此才能确保得救之恩源源不断。


─摘自《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主要观点差异                        


「阿拉法」观点                     


「俄梅戛」版本                     



第二章福音派的假设                        


得救                                      


信心                                    


饶恕                                      


永生                                      


神的国                                  



第三章圣经的證据                          


旧约圣经                               


新约圣经                               



第四章历史传统                             


奥古斯丁与柏拉鸠               


路德与伊拉斯谟                   


加尔文与亚米念                   


怀特腓与卫斯理                   



第五章神学上的异议                      


贬低恩典?                          


否定预定论?                      


轻看悔改归主?                   


破坏确据?                          


要求行为?                          



第六章基本矛盾                             


太轻看人                             


太高估神                             



第七章实际的意涵                          


失去产业                             


守住产业                             



第八章超自然资源                          


天父的旨意                          


圣子的生命                          


圣灵的能力                          


肢体的爱                             


魔鬼的弱点                          



结语                                                   


附录一揭开经文的真义                    


附录二变节的门徒






前言



这本书写作期间,有一次我搭火车前往伦敦拜访我的出版商。火车驶入终点站前的最後一个停靠站,克拉芬车站(Clapham Junction),一名男子在离我甚远的车厢出入口上车,找到位子坐定後就一直盯著我看。几分钟後,他从走道另一头走过来,在我对面的位子坐了下来。我记得我们的对话是这麽开始的:


「我应该认识您。请问您是牧师吗?」


「是的。不晓得你在哪里看过我?」


「十五年前,有人带我到吉尔福德(Guildford)去听一位牧师讲道。应该就是您没错。」


「应该是吧。请问你是基督徒吗?」


「是。(停顿了一下)我能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我不敢保證能给你答案。不过你想问什麽?」


「事情是这样的……我离开我太太,和另一个女人同居。」


「你为什麽离开你太太?」


「因为我爱上另一个女人。」


「那你想要问什麽?」


「如果我正式办理离婚,和这个女人结婚,这样神就可以接受吗?」


「恐怕没办法。」


「那我该怎麽做?」


「离开那个女人,回到太太身边。」


「我就知道您会这样说。」


「如果你问耶稣,我相信祂也会这样说。」


接著我们俩都安静不语。这时火车开始缓缓减速,预备进入滑铁卢(Waterloo)车站。我知道再过一、两分钟我们就要分道扬镳,我希望能在他身上燃起敬畏神的心,从神领受智慧,毕竟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我主动打破僵局。


「要你作选择真的不容易。」


「怎麽说?」


「你只有一个选择,不是选择和那个女人共度一生,就是选择和耶稣同在到永远,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他听了後眼眶泛泪,但随即走出车厢、跳上月台,消逝在人群中。当下我似乎能稍稍体会,当年那年轻财主转身离去时耶稣心里的感受。我求神让他常常想起我说的话,直到他真实悔改。


但是,我这样说对吗?我说的是事实吗?还是我编造了一个谎言吓唬他?他期待有人能保證他的罪不会动摇他的救恩。这一点我无能为力。


在此之前大约一、两个月,我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那一回我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数千个人。当时我是万哈德(Minehead)春收福音大会(Spring Harvest)晚间聚会的主要讲员,负责讲解保罗的腓立比书。讲到「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腓立比书叁章11节),我说连保罗都没有把握自己将来能得救,担心会遭神「弃绝」(哥林多前书九章27节),还引用多处新约经文支持我的论点(我们在第叁章会来看这些经文)。


紧接著,我提到有些人「不把神当一回事,以为上天堂的门票已经到手就能高枕无忧」,然後举例有些基督徒为了第叁者抛弃配偶,不是直接「同居」,就是离婚後再婚。这些基督徒很多还是照常上教会,声称新的情感得著神莫大赐福,也自信将来能够上天堂。然而罪就是罪,对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一样。神不偏待人。我们是因信称义,但也要因行为受审判。


短短几句话却险些酿成暴动!我讲道结束後,一名讲台服事人员立刻跳上来,反覆高喊著「什麽都不能叫我们与神在基督耶稣里的爱隔绝」,然後要台上乐手带领会众一起唱这节经文。紧接著,一名主要同工带大家为我和我可怜的太太祷告,「因为大卫难免会犯错」。当时的气氛极为尴尬,幸好罗傑‧弗斯特出来打圆场,透过麦克风对大家说,我们的焦点应该摆在信息,而不是传递信息的人。接著他开始呼召,获得热烈响,有七位男士噙泪率先回应呼召。现场反应非常热烈,事前预备的协谈人员不敷使用。事後一名负责人员告诉我,他们的协谈室从未出现像这样真正的悔改。


那次的讲道录音带被迫禁止发行,最後因为太多人抗议才得以顺利出版,只是多加了一份声明,表示我因为时间紧迫,讲道内容难免不够周全。事实并非如此。


从此之後,春收福音大会就将我列为拒绝往来户!理由是我不该质疑「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义,更不该公开指控为了第叁者抛家弃子的基督徒,这是罪加一等。被拒於门外之後,我一直有感动想要写两本书,探讨这些关於信仰与行为的重要议题。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在福音圈里是陈腔滥调,甚至常被拿来作为福音单张和书籍的标题(包括这一本书,不过在後头加上问号恐怕是头一遭)。


这句陈腔滥调虽然在圣经上找不到,但因为太常被引用,让人误以为是直接出自圣经。这句话因为太普遍了,到後来甚至被当成谚语(就像「欲速则不达」等);或许称不上是迷你信条,但至少也是「大家都应该接受的信仰格言」。


虽然这句话圣经里找不到,不代表不是出自圣经,也不等於是违反圣经;虽然不是用圣经的词彙表达,传达的却可能是圣经的理念;虽然是人想出来的,却可能包含神圣的真理。我们应该要问的是,用这句话来概述圣经对此一重要主题的教导是否正确,甚至是否恰当。我们有必要用开放、无私的态度看待相关的经文。然而这对我们的思想、心灵和意志而言,都是相当不容易的,原因有很多。


我们的思想早就被「永远的保障」(eternal security)这个观念所渗透。福音佈道家含蓄内敛的暗示,牧师传道清楚明确的教导,在在保證我们将来一定能上天堂。所以,会有那麽多人相信「得救」就等於「安全上垒」,实在是不足为奇。


不过,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来检视这个几乎是普世认同的理念。另外,还要加上我亲自观察到的两个结果。这些年我和许多基督徒探讨过这个议题,有两个意外的发现。


首先,相信一次得救便永远得救的人,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不是他们自行探索的结果,而是听别人说的。别人对某段经文的诠释,他们受到很大的影响,并没有亲自去探索圣经。换言之,他们在读圣经时已经先存有这种观念,期待从圣经找到经文作为佐證,最後也总是能如愿以偿。我曾经问几位传道同工为何传讲这样的道,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因为圣经是这样说的。」每一个人的理由都是「我是改革宗教派的传道人」或「我是加尔文派的信徒」,毫无例外。这些答案显示出,影响他们思维的并不是新约圣经,而是许多世纪之後才出现的论点。


另一方面,我遇到的每一个「自学」圣经的人都告诉我,他们一定要「守到底」,免得以後无法上天堂。这种想法容易造成初信者的恐慌,担心自己无法持续对信仰的委身。向人请教的结果,却令他们更加困惑。有一派说一旦信主,神就一定会保守他们;另一派却说若要神保守他们,就要持续信靠神。两派说法都很鼓励人,观念却是天差地别。


无论哪一种观念都早已深植人心,很难去接受另一种理论。我担心有些读者纯粹是来找碴。不过就算他们最後的结论是我错了,但只要他们稍微想到自己的观念可能有错,我就已经很欣慰了,因为成见或偏见是非常要命的。


心灵的问题可能比思想还严重。这是个高度情感性的问题,很容易就会撩起心灵底层的感觉。就是因为很难将感觉抽离开来,导致客观的辩论往往会变成主观的辩护。


有一群人以自我为中心,即便只是一般性的讨论也会让他们倍感威胁。有些人甚至害怕开启这样的对话,惟恐疑惑会让自己陷入绝望。他们持有的「确据」过於脆弱,禁不起挑战。曾经是最安全无虞的保證,如今他们却嗅到了危机。这本书若落入这些人手中,我会奉劝他们把整本书看完,特别是最後一章。我也会本著爱心提醒他们,圣经劝勉我们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哥林多後书十叁章5节)。勇敢的使徒保罗,便曾经对哥林多信徒的灵命光景提出质疑。


另外有一群人则是很关心别人。虽然最需要读这本书的是在信仰上冷淡退後的人,但他们几乎不可能会主动接触,倒是亲朋好友可能在读了之後,开始为他们感到忧心。对於成千上万曾经相信而如今离弃信仰的人─无论是在佈道大会上回应信主的呼召,或是透过一般聚会加入教会,教会都觉得有负担要将他们挽回。这些人若是都能留下来,基督徒的人数绝对比现在多很多。所以,光是「他们现在流落何方?」这个问题,就已经够令人头大了,更遑论会去思考「他们死後会去哪里?」了。


很多人一想到那些曾经走在生命窄路、如今却重返死亡大道的人,不禁就难过起来。


除了思想和心灵,当然也不能漏掉意志。肉体天生是懒散的,而懒惰懈怠是一种很可怕的罪。我们比较喜欢相信天堂是个可以让人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国度。这种速食恩典在一个追求立即满足的社会,会比较受欢迎。所以传讲神白白的救恩,肯定会比强调祂对公义的要求来得轻松许多。


有人主张救恩不是白白的礼物,还得加上自身的努力,这个论点被斥为企图从後门将「靠行为得救」这匹狼偷偷引进来。做成得救的功夫,被解读为靠行为得救。


我好不容易才领悟到,就算證据摆在眼前,人们仍然只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在这件事上尤其明显。所以,哪一种观念比较容易受到一般人、甚至是已经得救的人所认同?是一次的决定就能决定我们永恒的归宿,还是得靠一辈子的努力?


无论是思想、心灵或意志,都会阻挠我们不带偏见地参与讨论(譬如未审先判的心理),尤其是圣经资料的部分。


长久以来诠释圣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除非经文明显有其他含义,否则就是直接采用经文最简单、最明显的意思。这一点我们会尽力而为,从经文的字面和上下文去探索它的含义。此外,我们也不会将那些和我们发现的结果有所衝突的经文列为「问题」经文,因为这样无异承认我们的立场不中立。


在展开探索之前,我还要另外提出两点初步的说明。


我不会特别强调「基督徒」这个名词。这是当年新约圣经中的外邦人发明的绰号(参考使徒行传十一章26节,廿六章28节;彼得前书四章16节那个名词也是外邦人在使用的)。到了现代,它是指那些已经「进入」得救行列的人,或者至少是已经「跨过得救门槛的人」。那是个静态的名称,感觉不会再有任何进步。早期教会的信徒比较喜欢「门徒」这个称号(参考使徒行传),这名词隐含生命力,暗示一个人会继续跟随他的老师、向他学习,给人一种「还在继续前进」的感觉,而不是已经「跨过终点线」。基督徒的信仰和行为最早被称为「道」(The Way),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参考使徒行传)。


究竟一般所谓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是什麽意思?



序  

 当大卫.鲍森客气地询问我能否为他的书写序,我确实感到受宠若惊,觉得他这个人实在是心胸宽大。会如此称讚大卫,是因为在某些圈子,我们俩对某些神学议题见解分歧是众所皆知的事。我们为了维护各自立场都不辞辛劳,虽然过程中我获益良多也深得其乐,但我还是很庆幸我们的观念并非完全相左(另一点值得庆幸的是,双方都没有坚持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真理)。有一回,我们共同出席了一个领袖特会,多数与会者不是不同意就是不熟悉大卫的某个末世论观点,我却是很明显地站在他那一边。我们难得立场相同,反而引来一些难以置信的耳语,大卫就趁机驳斥我们俩不和的传言:「瞧,你们都以为我们俩没有一件事意见相同。事实上,我们有九成是看法一致的。」这是事实,而且庆幸的是,虽然我们偶尔会各持己见,但无论是道成肉身、服事、耶稣受难、复活、升天、属灵恩赐和基督再来,这些议题我们所传讲的信息都是一致的,也同样渴望看见福音遍传全地,期盼耶稣再来。或许将来我们在天上相遇时,不会得意洋洋地向对方说:「你现在终於知道我才是对的吧!」而是同样真诚在敬拜神,同样渴慕我们的救主,相互砥励能够更敬虔、更全心地在永恒里事奉祂。


这本书提到了一些立场、解释和重点,换成是我,肯定不会这样写。譬如,我很认同春收福音大会(Spring Harvest)的异象和价值,非常推崇他们对英国和世界各地教会的贡献。大卫在书里记录的那个经验确实令人很难堪,但并非经常发生,这一点我必须向读者保證。除上之外,我会用较多的篇幅把重点摆在「得不到奖赏」,而非「失去永生」。不过我要清楚表明,书中探讨的每一个主题:譬如得救之後仍有可能失丧、人有应尽的责任、现代福音思维应该脱离加尔文主义五大要点的束缚等等。我很荣幸能与大卫理念相同,也要与他同声呼籲,教会应当严肃看待圣洁、顺服和作门徒。


本书一开始提到的那个事件,我们俩都在现场。当时大卫是在讲解腓立比书第叁章,特别强调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从死里复活」。就像这本书强烈主张的,我们应当「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十二章14节)。结果造成不少与会者开始对自己在天堂的地位感到忐忑不安。大会几位主导人物感受到这种对得救失去把握的恐慌,却出现一些不得体的反应。那天家兄也出席那场聚会。四十年前他送我一本笔记本圣经(那个年代当然就是钦定本圣经),当天我刚好带在身边,就趁机将会众导向神的话,同时也对刚才的讲道发出挑战。我曾经把腓立比书第叁章的信息浓缩成几句话写在圣经,当场我就唸出来:「在祂里面,不是靠律法得著义,乃是因信基督称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好教我能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与祂的受苦有分,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得到奖赏。」然後我说,这些年这段话一直激励著我追求圣洁。感谢神的恩典,经过这四十年,我依然不改初衷,定意要走在作门徒这条窄路上,期盼能得神的喜悦,将来有一天能够亲眼见祂。我不会因为担心可能会「不在祂里面」(腓立比书叁章9节)或得不到「奖赏」(腓立比书叁章14节),就不去享受祂的恩典,转而指望靠好行为得救,错失福音的好处。


大卫这部作品的内容有太多我想推荐给大家的,只是担心会被批评不自量力。首先,神学上,加尔文派(Calvinists)和亚米念派(Arminians)对「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立场明显不同,但经过本书检视,却发现两派间的差异并不如一般想像的悬殊。在此我不先作任何预告,你得自己读。我觉得这样很好,也盼望那些担心看了本书而加深裂痕的人,可以不必有此疑虑。其次,这是一本写给现代人的书。在现代教会,无论生活方式、对圣洁的定义和对神的顺服,似乎都和那些与基督划清界线的人没有两样,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深切省思。现代人不重视伦理道德、对我们劝勉行善的呼声置若罔闻,实在有必要全面检讨我们究竟是教导些什麽,反省自己在信徒面前究竟建立了什麽榜样。我们的福音真的是上天堂的「免费门票」吗?还是要召唤人来效法神儿子的样式?使徒保罗对腓立比人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以弗所书二章8节)但在同一封信他也对同一群人说:「无论是淫乱的,是污秽的,是有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国里都是无分的。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不要被人虚浮的话欺哄。」(以弗所书五章5~6节)倘若我们像使徒保罗这样教导,不会被指控是在提倡靠行为得救吗?保罗警告那些「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哥林多前书一章7节),曾经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哥林多前书六章9~11节),後来被洗净并成圣的信徒不可自欺,愚昧地以为再回头行恶还是能承受神的恩典。难道我们不该去警告这样的信徒吗?从保罗所举的例子,以及从新约圣经对早期教会生活和纪律的描述,倘若这些行为确实是「我们的福音」所不允许,我们就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重新检讨我们所传讲的信息。恕我直言,恐怕很多人都应该这麽做!


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救恩是有可能失落的,神的奖赏是需要努力争取的,以及按神形像所造的人类在言行和抉择上有不可推诿的责任─甚至是令人恐惧战兢的责任。我们是不是应该勇敢拿掉希腊哲学对神学解经的影响,回归圣经,用经文来检视神的全知与全在、人的麻木不仁、神的恒久不变,以及时间与永恒的关係?大卫的书就是在帮助我们做这些。他的观点或许你不完全认同。他有些论点我确实不认同,不过我很高兴他统统放进书里,这样我们就更有理由用祷告的心谨慎读这本书。


除了大卫检视的那些圣经启示:包括「称义」、「称义後有否可能再失去义」、「永生」,以及「永远究竟有多久」,有一个部分也是我们这些咸认应当敬畏神并认真追求圣洁的人百分百同意的,那就是神的爱。大卫藉这本书引我们进入神的爱。我曾经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因为神就是爱,所以一定要有地狱。将来有一天我们所作所为都要接受审判,「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臺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哥林多後书五章10节),并且必会有「审判……的烈火」出现(希伯来书十章27节)。那些坚持凭己意行,不愿求神旨意成就的人,主必要对他说:「就照你所要的给你。」那是非常可怕、令人生畏的判决,因为一切违背神属性的(自私、骄傲、情慾、狂妄、憎恨、兇恶),和神显现於耶稣身上的慈爱性情与作为相违背的,全都会包含在这个判决里。这样的人最後被判定永远离开慈爱的神。倘若我现在努力追寻的这位神,不是我所期待的慈爱之神,那麽将来到祂面前接受审判时,我还会想要与祂同在吗?神确实是慈爱的,祂爱我们到祂愿意牺牲自己,所以不愿侵犯我们的自主权。因此,当我们执意拒绝祂、选择那违背祂属性的道路,祂也只好将地狱当作唯一的解决办法。


我和大卫对於那最崇高的爱看法相同,这是我们另一个立场一致的地方。顺带一提,自古以来不曾有任何一条教义,将神就是爱、爱是神最重要的属性列为我们信仰的主要信念,这不是很奇怪吗?当我们致力於了解灵魂失丧的教义和圣洁的必要性(如前所争论的,也是这整本书所要探讨的),或许有必要先了解这一点。我和大卫都相信神就是爱,相信祂呼召我们忍耐到底,这可以从我和他的另一个共通点看见,那就是我们都锺爱卫理公会的诗歌。卫理公会早期的诗歌本曾经陪伴我走遍世界各地,至今我在灵修时也还会使用这些诗歌。


其中有一首很美的诗歌,第一句写著:「齐来,受苦的同路人」[1](这句话我也要送给看了我写的序之後心情更加鬱闷的读者,请你一定要用心继续看下去,我保證你会有倒吃甘蔗的感觉!),其馀内容如下:


 


在世与救主同受苦,


到那日亲自见祂面,


坐在祂身旁;


忍耐相信终得奖赏,


坚持到底必不落空,


苦难十架换得冠冕。


 


忍耐到底的必得著神所应许的奖赏,这些奖赏都在第六、七节:


 


荣耀天父高坐宝座,


永在神子荣光灿烂,


圣父圣子圣灵,


赏赐至大喜乐荣美,


满心狂喜屈膝下拜,


天使天军静默等候。


 


荣耀天堂屏息等待,


身上背负自己十架,


俯伏在祢脚凳面前,


在祢眼前无所隐藏,


在祢面前喜乐满盈,


至高上帝就是一切。


 


 


罗傑‧弗斯特(Roger Forster)


一九九六年七月

商品属性
[作者] 大卫.鲍森(David Pawson)
[出版社] 以琳书房(台湾)
[图书书号/ISBN] 9789866259999
[图书页数] 240
[图书装订] 平装
[图书规格] (宽 14.80cm X 高 21cm)
[所属分类] 灵命成长,信徒生活

商品标签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