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Jalan Rosmerah 2/11, Taman Johor Jaya, 811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Fax: +607-351-2468 Tel: +607-358-2468 E-mail: peoplebookhouse@gmail.com, vwx9898@126.com
共执行 81 个查询,用时 0.107864 秒,在线 183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1.838 MB
Powered by ECShop v2.7.3
* 凡订此书者,请成交订购单,本店将查询是否有存货,后以电话或电邮的方式联络您,确认后在已银行转帐或线上信用卡付款的。
作者简介:
(美国)阿曼德·尼科利 译者:卢筱芸
阿曼德·尼科利,哈佛大学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科临床副教授。缺乏家庭温暖对儿童和青年人情绪发展的影响,是他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主要方向。他是《哈佛精神病学手册》(第三版,1999)编辑和撰稿人之一。关于“路易斯与弗洛伊德”的课程,他在哈佛已经开讲25年以上。作为精神病医师,为美国新英格兰爱国者橄榄球队服务15年。他也为政府机构、企业社团、专业运动员提供顾问服务。
内文:
弗洛伊德和C.S.路易斯,20世纪闪耀的人类群星中,璀璨夺目的两位文化大师,他们的思想代表了有关人类幸福本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终极之问》一书中,通过作者巧妙揉合的“会面”,他们的论点第一次比肩而立,正面交锋——关于良知、快乐、性、爱、痛苦、死亡、造物者……
针对这些生命中的重大问题,双方给出了在当代最具有影响力又互相冲突的回答,展示了一直以来人类终极意义的矛盾欲求,以及耐人寻味的挣扎与探索。
目录:
何光沪序——在世界上,谁能快乐?
张越序——为什么需要“终极之问”?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应当有信仰吗?
第一章 两位主角——弗洛伊德与C.S.路易斯的生平
第二章 造物者——宇宙中可有神的存在?
第三章 良知——宇宙中存在道德律吗?
第四章 峰回路转——哪一条路通向真?
第二部分 人应当怎样活着?
第五章 快乐——生命中最大的欢乐之源是什么?
第六章 性——追求享乐是唯一的目的?
第七章 爱——所有的爱都是性的升华?
第八章 痛苦——人生的苦难如何解决?
第九章 死亡——死亡是我们的命数吗?
后记参考书目
附录一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同名纪录片
附录二 C.S.路易斯传记电影《影子大地》赏析
附录三 《人生观的故事》中有关《终极之问》的章节
序言:
在被当下中国社会视为纯真与梦想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无神论者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进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风行一时,影响至今不绝。实际上,他的学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
而近年来,C.S.路易斯的重要作品如《四种爱》、《卿卿如晤》、《如此基督教》(又译作《返璞归真》)、《痛苦的奥秘》、《纳尼亚传奇》系列(包括美国好莱坞改编的同名电影)等陆续被译介引入,同样引发读者持续的观赏阅读兴趣。路易斯是英国著名作家及神学家,是上个世纪深具影响力的倡导从理性认知信仰的学者。
这两位影响当代人类思想的大人物曾经遭遇相似的人生困境,在“终极”问题上(见本书目录)曾经近乎一致,后来却又截然相反。哈佛大学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理科临床副教授阿曼德·尼科利,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了这种奇妙的戏剧性,也因此成就了本书的前身——他在哈佛大学著名的热门课程——“终极之问”(The Question of God)。
后记:
究竟弗洛伊德和路易斯有没有见过面呢?很多人一定非常好奇。弗氏移民英国后,住在伦敦西北距牛津不远的汉普斯特。这段期间曾有位来自牛津大学,不知名的年轻教授拜访过他,这个人会不会就是路易斯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这两家确有渊源。二次大战期间,有一位吉尔小姐,为躲避空袭而从伦敦市内搬到郊区和路易斯及摩尔太太同住。路氏是吉尔非常景仰的作家,两人认识后,她更是对这位年轻教授倾心不已。路氏对她非常亲切,在她搬离后,两人还持续联络了多年。后来吉尔结婚了,她的夫婿不是别人,正是弗洛伊德的孙子,身为国会议员的克雷蒙·弗洛伊德(Clement Freud)。有一天,吉尔致电路易斯家,希望能约个日子,两家人共进晚餐,却被告知路氏已于当天下午去世。
如果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真的见过面,如果他就是那位到弗氏家中拜访的牛津大学教授,那么时间应该是在1938年6月至1939年9月之间,也就是弗氏过世前住在英国的那十五个月内——那时弗氏已年逾八旬,而路氏才刚届四十。
文摘:
第三章 良知——宇宙中存在道德律吗?
绝大多数有信仰的人都会抱持一个基本前提——绝对的道德律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因此每个人“天生就知道”怎么辨别是非。假如我认为:某个人家财万贯,偷他一些钱有何妨?又或者,只要两情相悦,与有夫之妇发生关系,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样错了吗?如果你不认同我的想法,那么谁才是对的呢?这时如果没有道德标准作为依据,你我就算各执一词也没有对错之分了。如今在我们的文化潮流中颇为盛行的道德相对论,促使弗洛伊德和路易斯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宇宙中有道德律存在吗?
我们行事为人都依循自己的是非观,每个人天生就清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当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本分,心中的“良知”便会产生使人不快的“罪恶感”。这种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是否表明来自神的道德律确实存在?或者只是单纯反映出父母的教导?
良知影响我们一生中所做的各样大小决定。如果我们捡到一个皮夹,发现里面有好几万元,那么是归还,或是留下,全凭我们的道德准则而定。它不只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左右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观感。这个准则从何而来?是人类制定出来的吗?弗洛伊德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正如交通法规是人所订立的一样,而且准则也因文化而异。路易斯则说,道德准则是人类发现的,就如同数学法则是人所发现的一样,而且宇宙的道德律超越一切时间和文化。
路氏和弗氏在前述观点上的重大差异涉及认识论,也就是知识的来源。弗洛伊德写道:“宇宙中所有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审慎细微的观察——我们称之为研究。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知识来自启示。”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旧约》中的十诫和两大诫命(爱神和爱人如己)全来自人们经验的累积而非天启,只有科学实验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路易斯强烈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科学实验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也不可能是所有知识的唯一来源。他说,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且责无旁贷的任务是:实验、观察及记录事物如何运作或反应;“但是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以及科学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背后是否还有什么存在,则不属于科学所能解答的范围了”。
路易斯辩道,科学永远无法回答宇宙中是否有位全能者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人设法回答这个问题时,所提出的都只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假设,而非科学陈述。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期望科学答复我们,道德律究竟是不是存在。
商品属性 [作者] 阿曼德·尼科利 (Armand Nicholi) 译者:卢筱芸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 [图书书号/ISBN] 9787210039624 [图书页数] 242 [图书装订] 平装 [图书规格] 14.8cm x 23cm [所属分类] 励志读物,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