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版书(马中港台美) > 生命造就 > 何必上教会?

浏览历史

何必上教会?

何必上教会?

prev next

  • 商品货号:9789861984933
    商品库存: 1000
  • 商品重量:500克
  • 上架时间:2017-04-12
    商品点击数:1040
  • 本店售价:RM27.90
    注册用户:RM27.9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 凡订此书者,请成交订购单,本店将查询是否有存货,后以电话或电邮的方式联络您,确认后在付款。


 

内容:


何必上教会?欢喜上教会?爱上去教会?


「上教会」,到底是件基督徒每週例行、不得不做、已被制约了的苦差事,还是……


说来奇怪,不论在古旧的简陋平房、拥挤的都市大楼或莊严肃穆的透天大教堂,似乎只要基督徒聚集一起高声敬拜上帝,「教会」就成了发现「奇蹟」的福地洞天。难道就是因为这种「奇蹟」,「上教会」不再只是乏善可陈的例行公事,反倒成了基督徒每星期乐此不疲的美事?於是,每个基督徒从一开始问「何必?」再到「欢喜」,甚至「爱上」了去教会?


「爱上去教会」,其中有何祕诀?且让热爱真理、享受生命的杨腓力,与您分享心灵点滴:不做生命旁观者、不爱受造之物的安慰,乐与造物真神正面相遇。



目录:


1. 何必上教会﹖

2. 神原本的计划﹖

3. 将头探出围墙外的世界



书摘:


「他开始参加教会崇拜,是因为崇拜“简直一塌煳涂,因此我深知一定有其他吸引人们前来的因素”」。

 「落单的美好灵魂……就像独自燃烧的炭火,只会逐渐冷却、不会愈来愈热。」

「神(而非会众),才是最重要的观众。」

「神父、图像、教会建筑、燃香、与诗班,都只是辅助敬拜的工具。」

虽然我过去的教会生活断断续续,如今我很难想像没有教会的生活。每次搬家,我们夫妇的第一要务就是找教会。如果错过一个主日崇拜,就觉怅然若失。

  

我怎样从一个教会怀疑者变成拥护者,又怎样从一个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去教会时,我已经学会向上仰望、往四周看、向外边看、以及往里面看。这些新观点帮助我不再只是一味容忍教会,而是进一步学习如何去爱教会。

……

从小在乔治亚州长大,教会是我的生活中心。每个礼拜天早晚两次,还有礼拜三晚上,我都乖乖到教会聚会;除此之外,假期圣经学校、青少年团契的活动、复兴特会、宣教大会,举凡教会大门开着的时候,我一定会到教会报到。我透过教会的彩绘玻璃看这个世界:教会告诉我要相信什么、谁可以信任或不可信任,并告诉我该如何行事为人。

以外在表现为基础的宗教很容易被抛诸脑后;有一阵子,我就是这样!当我离乡背井、初探辽阔而多元的世界时,也摆脱了儿时充满律法主义的生活环境。他们所说的字字句句,一夕之间,都像是谎言,就像英国作家奥威尔笔下所描述的,那种因为受到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人所讲的话(Orwellian Newspeak)一样。他们谈论神的恩典,却靠律法生活;他们谈论爱,但却流露憎恨并抛弃了信仰的精义。

………  

我决定了,神是审判教会是否虚伪的最高法官;我要把这样的判断交托在神大能的手中。我逐渐放松、心软,较愿意原谅别人。毕竟,谁能有完美的配偶、或永不犯错的父母或子女?我们不会因为家庭不完美就放弃家庭这个组织,那为什麽要放弃教会呢?

  

对我来说,第二个要克服的障碍自然是文化上的。虽然「慕道者的教会」(Seeker churches)尚未问世,但我发现主日早晨十一点钟是一周里最独特的一个钟头。其他时间,我不会坐在直立的椅背上,听人训勉三、四十分钟。其他时间,我也不会唱些一、两个世纪前流传下来的歌曲。对于欧康娜(Flannery O'Connor)的姻亲之观点,我颇有同感:他开始参加教会崇拜,是因为崇拜「简直一塌煳涂,因此他深知一定有其他吸引人们前来的因素」。

欧康娜也说道,她每天早晨都特意坐到书桌前,以免错过任何的灵感。梅珥思(Nancy Mairs),过去是个天主教徒,在她的回忆录《日常点滴》(Ordinary Time)中写到,她之所以回到教会,也是基于类似理由。即使还不确定是否有神,她又开始参加弥撒,以准备「一个让信仰能够涌流的空间」。她体会到,人不见得都是双手抓紧信仰上教会的;反而是,当一个人两手空空的来到教会,有时,教会使他满载而归。

  

对我而言,就是教会的组织架构阻挠了我,使我的双手无法满载而归。我喜欢小组生活,大家一起谈论自己的近况、讨论信仰问题、彼此代祷。然而,中规中矩的教会崇拜,其一成不变的程序仪式、週而复始的重复、一样的会众、布告栏、週报、时坐时站的习惯,都令我感到厌烦。离开教会愈久,就愈发觉得教会愈「怪」;显然,我和教会已经格格不入。

  

读读鲁益师(C. S. Lewis)和其他一些有心敬拜上帝、却感到教会是阻碍而不是助力的信仰前辈之大作,使我受益良多。比如说,普立兹(Pulitzer)新闻奖得主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曾如此描绘她的教会:

  

每个星期,我为着只铺一块简单沾满油渍的地毯、再多花朵也无法使它明亮的圣器室而激动;为着心爱的诗歌被会众唱得七零八落而激动;为着圣经被读得破破碎碎而激动;为着礼拜仪式的冗长空泛而激动;为着讲坛信息贫瘠、言不及义而激动;也为着教会中所瀰漫的麻木不仁而激动。但是,同时存在(或是这所造成的)的一种奇妙现象是:每个星期,我们上教会,我们回家,我们又出现在教会。

  

甚至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不禁搁笔,不可思议地发出衷心赞叹。当我回想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心态,我很讶异自己二十几岁时,对这类事情的激烈反应。我又重新拾起旧习惯  多年来,一度让我厌恶至极的教会例行仪式,居然变得像穿双旧鞋那样舒服。现在,我喜欢诗歌,我知道什么时候站、什么时候坐,我会专注听报告,因为里面有我关心的活动。但是,我强迫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感受,因为我知道,对许多人来说,教会仍然存在难以跨越的文化藩篱。

  

改变我对教会心态的是什么?怀疑主义者可能会说,有可能是我重回信仰的过程中,降低了对教会的期许,或是我「习惯」了教会文化,就像听歌剧,在「犯规」多次后,终究会习惯。不过,我觉得另有其他因素:教会填补了我内心的某种需要,那是用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填补的。圣十架的约翰(Saint John of the Corss)写着:「落单的美好灵魂……就像独自燃烧的炭火,只会逐渐冷却、不会愈来愈热。」我认为他说的完全正确。

  

基督教并不纯粹只是智识上的内在信仰,基督教只能在信仰群体中活出。可能因为如此,我从未完全放弃教会。在内心深处,我感到教会有我迫切需要的东西。一旦我远离教会一段时日,我就发现受苦的是自己。我的信仰褪色,缺乏爱心的暴戾外壳又再度覆盖全身。我变得冷漠、不再火热。因此每次远离教会,最后总会再兜回教会。

  

虽然我过去的教会生活断断续续,如今我很难想像没有教会的生活。每次搬家,我们夫妇的第一要务就是找教会。如果错过一个主日崇拜,就觉怅然若失。

  

我怎样从一个教会怀疑者变成拥护者,又怎样从一个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我可以指出使我对教会心态转变的要素吗?我的答案是,这些年来,我学会了应当如何看教会。小时候,我无权选择教会,就像我无权选择要念什么学校一样。长大后,我去过不少教会,一间一间地尝试。这个过程让我学到:找对教会的关键在于我的内心;这关乎我对事物的看法。一旦我学会如何去看待事物,像教派这类的议题就一点都不重要了。

  

去教会时,我已经学会向上仰望、往四周看、向外边看、以及往里面看。这些新观点帮助我不再只是一味容忍教会,而是进一步学习如何去爱教会。

     

过去我对教会的心态像是一个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把主日崇拜当作一场表演给我一些我爱看的东西,让我开心一下。

  

祁克果(Sφren Kierkegaard)对有我这种心态的人有精辟的描写,他说这样的人常把教会当作戏院:坐在观众席,专注聆赏台上演员抓住了每个观众的目光。如果颇具娱乐效果,我们会拍手欢呼,表达赞赏。然而,教会和戏院应该恰恰相反。在教会,神是观看我们敬拜的观众。牧师扮演的不应是担纲的主角,而应像是不显眼的场记,坐在舞台阶梯旁边,轻声提示会众如何表演。

  

而且,最重要的是会众内心产生的变化,而不是舞台上演员的举手投足。主日崇拜完毕时,我们该扪心自问的不是「我得着了什麽?」而是「神喜悦我内心的改变吗?」现在,在主日崇拜中,我试着向上仰望,越过讲台,定睛于神。

  

这个观点的转变,帮助我面对在许多教会遇到的恩赐欠缺现象。为了移转大家把焦点放在牧师身上,有些教会鼓励平信徒更多参与崇拜;比如说,透过作曲或诗词、迷你短剧、三重唱、挥旗、舞蹈,表达对神的敬拜。我承认,若以客观的美学标准、甚至以主观的「敬拜提示」标准来衡量,许多这类尝试并不能提升我自己对神的敬拜。然而,这个真理逐渐深植我心,神(而非会众),才是最重要的观众。

  

我试着从鲁益师这段关于教会的记述学习功课:

  

我非常不喜欢他们的诗歌,在我看来这是五等的歌词、六等的音乐。不过,当我继续唱时,我看到了它无比的价值……我体认到,即使诗歌的音乐水平只是第六等,但是,当对面那排有位穿着鬆紧靴子的年长圣徒以虔敬和感恩唱出诗歌时,我了解到,我还不配帮他刷靴子。原本孤芳自赏的洋洋自得,一下子消失殆尽。

教会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供消遣、或分担软弱、或建立自尊、或交友联谊,而是为了敬拜神;如果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失败。不论是传道人、圣乐、圣礼,或崇拜中的其他「装饰」,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标的辅助工具:帮助敬拜者与神相遇。当我对这个事实稍有质疑,我就会去查阅旧约圣经。旧约对于会幕或圣殿敬拜明确规范的篇幅,丝毫不亚于新约记载基督生平的篇幅。整体而言,圣经显然把重点放在讨神喜悦的事上。毕竟,这就是敬拜的重点。温克(Walter Wink)认为:敬拜,就是谨记谁是房子的主人。

  

在教会,我可以像个旁观者一样注视讲台,或是向上仰望神。这位向古以色列人不厌其烦、明确规范牲畜燔祭的神,之后告诉他们:「我不从你家中取公牛,也不从你圈内取山羊;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他们专注于敬拜的外在表现,却完全错失敬拜的精髓:神在意的是全心献上  打从心底深处的顺服与感恩。现在,当我到教会崇拜,我会试着专注于内在的心灵,而不是大模大样地坐在椅子上,像个影评家似的,挑剔整个崇拜是否尽善尽美。

  

我参加过罗马天主教会以及苏联东正教的崇拜仪式,他们的崇拜形式与美国顾客至上的消费文化完全背道而驰。大多数天主教的崇拜都不太强调讲道,若是参加讲道比赛,很少神父能够名列前茅。当我问起这个崇拜中的弱点,他们无所谓地耸耸肩。对他们来说,圣餐的圣礼或弥撒,才是敬拜的中心;他们只是崇拜的辅助者。

  

在苏联东正教教会中,神父在崇拜时讲的甚至不是一般人用的语言,因为很少会众能够明白崇拜中规定使用的古斯拉夫语。诗班唸诵福音的信息,神父的讲道与崇拜仪式穿插交错进行。重要的是敬拜:再说一次,神父、图像、教会建筑、燃香、与诗班,都只是辅助敬拜的工具。

  

基于许多因素,我继续在改革宗教会崇拜,他们较注重讲台传讲的信息。然而,我不再像过去逛教会时,那么在意音乐风格、敬拜程序,或教会的「装饰」。如果只注意外在的虚饰,而不专注于敬拜的目标——与神相遇——我就错过了最最重要的信息。

商品属性
[作者] 杨腓力 译者:屈贝琴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台湾)
[图书书号/ISBN] 9789861984933
[图书页数] 168
[图书装订] 平装
[图书规格] (宽 14.8cm X 高 21cm)
[所属分类] 生命造就,灵命成长,信徒生活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