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Jalan Rosmerah 2/11, Taman Johor Jaya, 811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Fax: +607-351-2468 Tel: +607-358-2468 E-mail: peoplebookhouse@gmail.com, vwx9898@126.com
共执行 81 个查询,用时 0.114186 秒,在线 95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1.793 MB
Powered by ECShop v2.7.3
* 凡订此书者,请成交订购单,本店将查询是否有存货,后以电话或电邮的方式联络您,确认后在付款。
作者简介:
殷颖
本书作者是一位酷爱大自然及讴歌创造主的文字工作者,也是编辑人、出版人及传播工作者。散文为多处华文地区采用为教科书,计有台北「国立编译馆」、香港「教育署」及新加坡「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分别选作中国语文教材。
文艺评论家季薇评殷颖的散文「一清如水」,并谓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句,堪为其文章注脚。殷颖为文笔触简洁空灵,多为讴歌自然之作,他对田园生活的嚮往,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当代散文家及翻译家思果评介殷颖的散文说:「他的文章好的地方太多,一下子说不完。他深於思、敏於感、爱自然、有学问、有阅历,文章讲究,散文家的条件都齐了,我也算是写散文的人,常常羡慕别人写得好,尤其羡慕像殷颖先生这样富有诗情的笔调。他即使谈信封,也都有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他写自然,观察而兼有情思;写遊子的感怀,比别人更深一层;写生活细节,有独到的地方。这两本书(《归回田园》与《秋之悸》)里好文章太多。捧在手上读,不肯放下。我要拣一段抄,也没法拣,因为都好。他写文章,态度认真,由这一点可见。」
商品介绍:
从历史与文化看基督耶稣赋予犹太人并基督徒的重大使命。
以旧约圣经为背景基础,探讨犹太民族所经历的深层苦痛,并反省华人文化的相对之处。
这是一本图文全彩的书,从以色列著名的苦难历史博物馆「亚法森」(Yad Fashen殉难者烈士纪念馆)展开。藉由这个凝聚著全以色列民族的痛苦所在的地方,反思整个犹太的苦难历史,其实也正是全人类的苦难史。
内容分成五大部分:
一 、大信仰、大历史与大使命
二、十字架的苦杯文化
三、犹太人的绝苦与十字架的大悲恸
四、痛苦的诚实文化
五、华人当前的痛苦反省文化
犹太人在上帝派遣先知一再劝告、警示之後,仍要悖叛神而得的後果;也正代表全人类承担悖逆者所应承受的苦难。而这苦绝的文化,从先知、使徒到民族、个人,当深深反思。
★★★★★精彩试读★★★★★
(摘录自本书序文之一段)
我早在一九七五年第一次访问以色列圣地时,便去参观了以色列著名的苦难历史博物馆「亚法森」(Yad Fashen),意谓殉难者烈士纪念馆。这个地方凝聚著全以色列民族的痛苦所在,是犹太人插在心头上的一把刀,是他们心灵中的「茵蔯」(以色列一种最苦的植物)。看过後的感受好像从前去参观城隍庙长廊中十殿阎罗下的「上刀山」、「下油锅」、与「拔舌地狱」等塑像的残忍可序怕,但那些展品是人手塑造出来吓唬人的, 并非真实,而「亚法森」却是近代的真实事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你去参观以後,当天保證会食不下嚥,除非你毫无人性。
犹太人的殉难者纪念馆,位於耶路撒冷西边的「追思山」( Mount of Remembrance),山上的每一座建築物都与殉难者有关,其中最显著的便是「亚法森」馆。你一走进去的时候,便会踩到地上的一块黑色大铁板,铁板当中凿了一个小洞,洞中冒出森森的惨绿鬼火,常年不断,是谓「永恒之火」。巨大的铁板上镌刻著密密麻麻的犹太人殉难者的姓名,现已汇集到近二百多万殉难者。铁板旁有一个古铜色罐子,里面盛著一些殉难犹太人的骨灰。如在夜半,你来到此处,便会以为是真正的地狱。
馆中的展示主要为图像与各种犹太人受难史册,在黯淡的灯光下,这些照片都显得鬼影幢幢,十分可怖。有几张裸体妇女照片,看上去会令人起鸡皮疙瘩;这些妇女瘦得皮包骨头,一条条长长的乳房像掛在肩上的两个布袋,看了会让你想吐,甚至想哭。一名无助的幼童,满脸惶恐的高举起两只稚嫩的小手,面对一名兇神恶煞般的纳粹士兵尖锐的刺刀;反映出人性中的卑劣与兇残⋯⋯而这些却都是真实的历史记录,都发生在二战纳粹的集中营。
「亚法森」馆里所展示的,不仅是犹太也都不是冤狱,是犹太人在上帝派遣先知一再劝告、警示之後,仍要悖叛神的後果;神特别以祂的选民来承担这些罪恶的苦果,正是犹太人坚持他们为神选民之理由;神的选民不仅代表全人类接受神的恩典,也要代表全人类承担悖逆者所应承受的苦难。
商品属性 [作者] 殷颖 [出版社] 苦绝的犹太文化 [图书书号/ISBN] 978-986-5809-35-5 [开本] 420 [图书装订] 平装 [所属分类] 历史 神学教义